从今日全国活鲫鱼批发市场价格上来看,当日最高报价32.00元/公斤,最低报价9.00元/公斤,相差23.00元/公斤。
杜建英/文
在中国革命历史上,“干部南下”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行动。1949年党中央、毛主席发出解放全中国的号令,晋绥解放区抽调干部及各类干部学校16000余人,编为五个梯队,加上三个警卫团、医院、临汾留守处等共4万余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(后改称西北入川工作团),在贺龙、李井泉等领导下随解放军18兵团、7军19师南下。
2024年6月20日 《父辈的南下》史料征集组采访郭逢梅阿姨(第一排中)及子女合影
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之际,我们辗转在四川成都找到了久仰的山西南下干部郭逢梅老人。
眼前的郭逢梅阿姨,雪白的短发,利落干练。白底蓝花的衬衫外套一件酱红色背心,衣着得体。浓眉大眼,炯炯有神。脸上的皱纹遮盖不住白皙的肤色,遥想当年是一位多么漂亮的女军人。儿女们推着轮椅,她却硬要杵拐杖,这股倔强劲儿足以想象她当年工作的风采。
早知我们的采访目的,她爽朗地自我介绍。我叫郭逢梅,原名郭凤梅,1947年在临汾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,老师认为“凤梅”二字中的“凤”字,含有封建的意味,改成谐音字“逢”,含义更深。我是带着“逢梅”这个名字参加革命的,她有些自豪地说。
接着郭逢梅阿姨讲述了她南下前,特别是临汾解放前后鲜为人知的往事。
郭逢梅南下到成都
1930年8月,郭逢梅出生在山西省蒲县新村镇(临汾尧都区城关王麻子巷)的一个小商贩家庭。父亲做小生意,母亲做手工。那个年代,做小生意赚钱养家很辛苦,但父母认识到再苦也要供孩子们读书。刚满七岁,郭逢梅就被父亲送到蒲县上太湖村小学读书。还没毕业,遇上当年阎锡山实行“兵农合一制”,即三人编一组,一人当兵打仗,二人种地交粮。一直做小生意的父亲既不敢当兵,也不会种地。经母亲的舅舅严凤鸣介绍,父亲到蒲县城关高小做事务,母亲在学校做饭。郭逢梅就转到在蒲县城关读高小。1944年,蒲县简易师范学校附设公费师资培训班招生,当时家中经济困难,父亲让高小还没毕业的郭逢梅报名考试,希望能享受公费上学,减轻家里的压力。郭逢梅考得不错,被学校录取。1947年父母亲到临汾师范附小工作,郭逢梅转学到临汾女子师范学校上学。
临汾市第一完全小学校全体教职员摄影 郭逢梅(第二排右一)
郭逢梅从小生活在临汾,她目睹日军占领山西,临汾大部分地区沦陷,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境遇。她听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临汾人民英勇抗战,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,抗日的烈火一直在燃烧。这些在她的学生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日本投降后,阎锡山成为“三晋大地”掌门人的梦想眼看就要破灭,他决定殊死一搏。国民党决定坚守临汾,以兴建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来负隅顽抗;为保证守城有充足的物资,疯狂抢劫老百姓的粮食;为力挽败局而蛊惑群众,组织反革命集会诬蔑造谣,加强反共宣传。郭逢梅至今记得,临汾解放前夕,国民党下令学校把学生被分成两部分,参加反对解放临汾的活动。一部分学生每天晚上到城墙喊话,做反动宣传,瓦解我解放军的士气。一部分学生到临汾各医院慰劳国民党的伤病员。郭逢梅被分到慰问队,由学校老师带着慰问品去慰问国民党伤病员。当时看到临汾城一片漆黑,到处都贴满了污蔑共产党的反动宣传标语,心里很害怕,跑回了家。
1948年5月17日,临汾城在解放军的强势攻打下,国民党终于土崩瓦解,弃城而逃。但是不甘心失败的敌人对已解放的东大街,不分白日黑夜地进行大轰炸,炸倒了很多的房屋。被炸毁的房屋倒塌,堵塞了防空洞,躲避的老百姓被活埋在防空洞里,里面还有不少市民和学生。攻进临汾城的解放军立即展开营救。挖开废墟,打通防空洞,救出很多人。为了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,有组织、有步骤地把老百姓迁到城外,安排了住处。郭逢梅全家被安排在贾母村住。在这里,老百姓每天都能遇到解放军官兵和党的基层干部,他们见了群众很和气,问长问短,关心群众的吃穿住。老百姓思想上对共产党原有的害怕在逐渐消失。
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的残兵败将,临汾解放了,安全了。郭逢梅全家又搬回到城里居住。临汾各学校陆续开学,可是父母亲不同意郭逢梅继续读书,担心女儿离开家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亲眼见到共产党领导下的临汾城在变样。各行各业恢复了生产,商铺开始了营业。因战争被损坏的工厂、房屋、街道也修好了。这些事实教育了郭逢梅的父母,也教育了临汾的每一个人。临汾的老百姓发现所有的这一切,都证明了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办事的政党,和人民是一条心。认识到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和阎锡山为首的国民党是完全不同的,国民党阎锡山反对共产党的宣传是混淆视听,是错误的行为。老百姓提高了思想觉悟,提高了对共产党的信任,积极拥护共产党。这时全家都希望郭逢梅能找到工作。临汾政府文教科了解到郭逢梅是临汾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,介绍她参加了临汾市小学教员冬训班,短期培训结束,在家等待分配工作。1949年2月,临汾各个学校开学,临汾文教科把郭逢梅分配到临汾第一完小,任初小甲班教员。郭逢梅非常珍惜这个工作,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,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努力下,逐渐熟悉了教学业务。
1964成都市公安局保密办公室(现国安局)成立人员合影(第二排左一郭逢梅)
临汾第一完小不仅是郭逢梅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工作的地方,还是她爱情诞生的地方,更是她南下缘起的地方。在这里,她认识了该校教员靳自武,她和靳自武是“三同”,同乡同学同事,共同的人生经历,自然相互吸引,产生好感,他俩自由恋爱,建立了爱情关系。
靳自武
组织上为培养靳自武,1949年5月把他调到临汾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工作。当时,动员干部南下大西北的运动在山西全省展开,革命青年靳自武热血沸腾,积极报名南下。1949年9月进入晋绥党校学习,准备进军西南。郭逢梅支持恋人靳自武南下,自己因工作原因暂时不能前去,两人商量靳自武先行,郭逢梅后去。随即郭逢梅到“川西北南下工作团驻临汾留守处”登记报名,等候随留守处南下的命令。
1950年在成都合影,郭逢梅(左),靳自武(右)
1950年3月,接到留守处南下的通知。5月郭逢梅跟随留守处全体人员,带着留守处的孩子,从临汾出发,坐拉煤的闷罐车,走走停停,到了陕西宝鸡。乘上从国民党军队手中徼获的军用卡车。从宝鸡到成都七天七夜,白天车行驶在颠簸的公路上,夜间住在街边或庙宇,随时抵御小股土匪的侵袭,紧张和劳累让人筋疲力尽。终于在部队的护送下,安全到达成都。
1951年在成都合影,郭逢梅(第二排右一)
先期到达成都的靳自武分在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法制处工作,参加了接管川西法院的工作。郭逢梅即被分配到川西人民法院看守所任见习干事。郭逢梅和靳自武这一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,从山西到四川,将自己的青春、理想和一生献给了第二故乡——四川成都。
靳自武的任命书
郭逢梅1948年参加革命,1950年5月第二批南下到成都。1986年离休,三十八年的工作前半段在成都市公安部门工作,后半段主要在西城区政府基层部门工作。像走马灯似的换了很多工作岗位。提起工作经历,郭逢梅阿姨如数家珍。最先在川西人民法院看守所管理女犯人,不敢有丝毫大意。不久看守所划归成都市公安局,她先后在市公安局四处、六处办公室工作。认真完成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,获得好评,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最难忘1959年调市局七处交通大队女子中队任指导员,亲自到交通岗位指挥交通,成为当年成都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市局首届运动会六处代表队,郭逢梅(第二排左二)
1963年调到成都市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,那时经常出差,到各地市县区基层单位和厂矿企业部门巡察保密工作,在家的时间很少,孩子们也顾不上,全甩给保姆照管。转眼到了文革时期,郭逢梅和其他同志一样受到冲击,到市公安局学习班接受审查。七十年代她先后在成都市蔬菜公司青面菜店、西御街道办事处、红光中路街道办事处工作。这段街道办事处的工作,让郭逢梅近距离接触了许多普通市民,急市民所急,为市民服务,很多受市民的好评,并和他们结下了真诚的友谊。1979年调到西城区劳动局工作,直到1986年离休。
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和人生,郭逢梅阿姨无怨无悔。但最令她难过的是,丈夫靳自武英年早逝,离开她和孩子们已经49年。
1964年市公安局运动会,郭逢梅(中)
郭逢梅和靳自武因为爱情南下到了四川成都,却各自忙工作,直到1953年元旦才结婚。婚后他们相亲相爱,有了四个孩子。靳自武仪表堂堂,待人谦谦有礼。文化水平高,业务能力强,前程似锦。他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,先后在人事科、办公室、司法行政处、刑庭,任人事秘书、主任科员、审判员、庭长等职务。1974年靳自武被四川省委任命为川东工作组组长,赴泸州、合川等地深入做调查工作,工作期间患病,短短半年,就英年早逝,年仅48岁,令人扼腕叹息。夫妻俩共同生活二十二年,留在心底的思念却永无止境。这从郭逢梅悉心收藏丈夫的遗物中可以感觉到,那一张张老照片,那一页页履历笔迹,那一个个获奖证书,那跨越半个多世纪依然全新的结婚证,化为“山无陵,江水为竭,冬雷震震。夏雨雪,天地合,乃敢与君绝!”的无声誓言。南下老革命郭逢梅阿姨坚贞的爱情观,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,也将影响着南下后代的人生观和爱情观。
1970年全家合影(唯一一张全家福)
第一排左起:郭逢梅、靳宏(老四)、靳自武第二排左起靳弗访(老三)、中间靳一建(老大)、右边的是靳亚芳(老二)
采访即将结束,郭逢梅阿姨用颤巍的手,在留言簿上写下“我希望同志们干一项,应该爱一项。遇到困难不要退缩。向前看,前面的路光明!”这是郭逢梅阿姨革命一生的总结,表现了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都没有退缩,而是勇敢前进,走进了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。
来源:《南下四川》公众号 、《父辈的南下》编委会股票跟投平台
郭逢梅临汾国民党靳自武共产党发布于:四川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